近期继瑞幸咖啡被做空后★,爱奇艺和好未来也被做空了★。做空爱奇艺的公司叫“群狼”★!这公司不仅名字起得“土”★,做空水平也很差★。发布的报告感觉都不如十几年前的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》来一篇负面报道有威力、调查更详实★!
“群狼”这次做空更准确的说是趁火打劫★,借着浑水做空瑞幸咖啡大获成功之威★。也想趁机在中概股身上捞一把★!顺便插一句“群狼”是浑水投资的★,
做空爱奇艺“群狼”赚不到什么★,我也不关心这个★。我更感兴趣的是★!具体的做空手法依然是对用户数据的质疑★,虽然报告中存在很多硬伤★。
浑水做空瑞幸咖啡质疑的是每日商品销量★,为此不惜下血本到门店调查★。而“群狼”做空爱奇艺的这个报告有两个重点:一是质疑爱奇艺夸大了用户数量★!夸大了42%到60%;二是质疑夸大了2019年营收★,夸大了80到130亿★。约为27%到44%★!
都是质疑营收数据和用户数量造假★,这很有意思要知道做空一家公司可以从很多点展开攻击的★。比如关联交易啊、可疑并购啊、漏报负债啊★!从这些点切入进行调查★,比调查营收和用户数容易多了★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这些互联网中概股公司最可质疑之处就是用户数量和营收数据★,而营收也取决于用户量★。其实不仅是中概股★!那些还未上市的、融了ABCD轮的互联网公司★,大多不也在用户量上夸大其词吗?★。
“原罪”这个词★,大家应该有些陌生了★。可记否关于企业家“原罪”的讨论★!曾一度是持续的热点话题★,“原罪”是宗教概念★。就是“生而有罪”★!当年讨论的企业家“原罪”更多是制度性原罪★,那么互联网中概股公司是否存在原罪呢?★。
存在就是在资本的裹挟下一路狂奔★,对用户数量盲目追求★。甚至不惜造假也要做出漂亮的数据★!
企业的发展壮大★,也就是公司价值的增长★。取决于两个方面:一是利润的增长;二是规模的扩大★!这些互联网中概股公司★,在发展初期无一不是采取烧钱来增加流量、获取用户、扩大规模的方式★。
这是“原罪”吗?看怎么理解了★,企业采取任何市场化的手段来争夺用户★。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通过造假来虚增流量★!然后利用好看的数据来博取风投青睐★,甚至与资本合谋★。获得资本之后再进一步的刷流量★!这就有“原罪”的色彩了★,
“原罪”不是真的犯罪★,就如改革开放初期时的一些企业家有“制度性原罪”★。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★!很多领域该不该放开、可不可以做还在试探阶段★,他们冒险从权力部门获得资源和许可★。率先杀入市场★!有的做成了有的也杯具了★,
互联网中概股公司的“原罪”与“制度性”原罪在性质上不同★,但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★。都是打擦边球★!在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的可迂回空间里做动作★,
瑞幸效应裂变★。互联网中概股公司存在“原罪”吗?_随缘企登
★!虚增流量不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坑害消费者★,也不是从事非法的活动来获取暴利★。而且好像大家都在这么干★!甚至在圈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互联网创业就是要在风口上跑得比骗子快★,
在2018年的时候★,媒体曾报道出多起互联网公司流量造假事件★。比如当时市值175亿元的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★!在2100万条的点评中★,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从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★。
而在2018年9月★,就是这次被“群狼”做空的爱奇艺曾宣布关闭前台的数据量播放★。用视频内容热度代替播放量的数据★!在此之前就有媒体曝光一些机构刷视频播放量的做法★,
其实国外也是如此★,根据《泰晤士报》的报道:在2013年的一段时间里★。YouTube曾经有一半的流量★!是来自于“伪装成为人”的机器人★,甚至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――目前全球互联网上只有不到60%的流量★。是由真实的人类产生★!
通过烧钱的方式来获取流量、增加用户★,甚至进行造假★。然后用漂亮的数据★!再去融资再烧钱直到上市这成了一些互联网中概股公司的“成功模式”★,这套模式中的“原罪”――与生俱来的罪恶感★。就来自于这种“烧钱式创新”★!
★,你不能说它是错的★,就如顶着“制度性原罪”的企业家★。如果他们当初不是冒险冲破一些“藩篱”★!也不会有如今的一些优秀民营企业★,互联网企业如果不烧钱★。在获取用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★!同样也不能实现海外上市★,并且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★。
问题在于互联网企业的“烧钱式创新”能不能为用户和市场带来实质性的新价值★,如果不能那就会沿着融资烧钱――补贴拉流量――虚增用户――上市套现这样的单一路径狂奔★。并且认为上市就是最终胜利★!就是万事大吉★,结果成为做空机构的“猎物”★。
★!这样顶着“原罪”的互联网企业也会形成路径依赖★,而忽视了商业的本质是什么★。企业的价值是什么★!
“烧钱式创新”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★,其实与各种“奇怪理论”的助推是密切相关的★。这其中最典型的★!就是所谓的“互联网思维”★,还有与之相伴而生的“唯快不破”理论★。
除了做那种特别的事★,谁都知道快比慢好★。做生意的人更懂★!“唯快不破”根本就不叫什么理论★,但是当“快”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唯一指标――融资快、烧钱快、获取流量快、上市快★。互联网企业往往忽视了企业的价值★!“原罪”就真的变成一种罪恶了★,
O2O、P2P企业的快速兴起和大面积死亡★,就是在“唯快不破”的光辉理论指引下被带入歧途的★。顺便调侃一句★!创业者要远离那些“ABA型”名称的行业或企业★,比如O2O、P2P、ofo等★。也不要用鹿作为公司的标识★!
瑞幸效应裂变★,互联网中概股公司存在“原罪”吗?_随缘企登
★。调侃归调侃为什么O2O企业会一夜之间会千树万树梨花开★,然后一夜之间又纷纷凋零呢?正是因为其商业模式太过依赖于烧钱★。产品和服务很多满足的都是伪需求★!当资本清醒过来★,就赶紧撤退剩下一地鸡毛★。
有些O2O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美甲、按摩、理发的上门服务★,这些服务的需求是低频的★。而且线上获客的成本比线下还高★!多做一单业务就多亏一笔钱★,只能通过融资来维持★。根本看不到盈利的可能★!可以说这类企业除了烧钱、买流量★,背负着“烧钱式创新”的原罪★。实际上是完全偏离商业本质的★!
P2P网贷的商业模式更有趣★,P2P企业只要是遵循“唯快不破”的理论★。就会死得更快★!反倒是做得慢一点、稳一点★,会存活下来甚至过得不错★。
原因何在呢?因为网贷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不在于获客★,而在于风控当风控的成本比银行信用贷款的风控成本还高★。那么获客越快越多★!风险就越大这里把违约的成本也算在风控成本里★,
为什么腾讯的微粒贷能够做好★,因为它通过社交数据可以把风控成本降得比银行还低★。做小微贷款就没有问题★!而绝大多数P2P公司★,当没有形成降低风控成本的能力时★。做得慢一些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★!
P2P网贷商业模式从理论上说是行得通的★,但是国内的绝大多数P2P企业把“经”念歪了★。一味的追求速度、追求流量★!结果把整个市场都搞坏了★,当宏观政策方面开始去杠杆★。P2P企业就大面积死亡★!
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互联网中概股公司遭遇做空事件★,希望能够给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以警示★。要回归到商业本质★!思考能够给用户和市场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新价值★,真正的做实用户留存与活跃度★。
水至清则无鱼★,互联网创业企业背负点“原罪”也可以理解★。就是别让人家那么轻易的浑水摸鱼★!